大家教育网 大家教育网

绣刃重生真千金的非遗逆袭路

guyun 1 0

》》》点击全文阅读《《《

她拿起一枚刚绣了一半的荷韵书签,金线在指尖流转,勾勒出优美的弧度。窗外的月光洒进来,照亮了她专注的脸庞,也照亮了她即将铺开的锦绣前程。

苏州供应商的面料三天后准时送达,米白色的桑蚕丝在阳光下泛着细腻的柔光,用手轻抚,触感温润丝滑。沈知意将面料铺开在绣架上,丝线穿过针眼的瞬间,林小满突然在门口怯生生地停下了脚步。

这是沈知意找到林小满的第三天。那天她在劳动力市场看到这个瘦小姑娘被工头刁难,对方嫌弃她年纪小干不了重活,可沈知意一眼就注意到她指尖的薄茧——那是常年握针留下的痕迹。追问之下才知,林小满母亲重病,她辍学打工,晚上偷偷跟着村里老人学绣活补贴家用。

“进来吧,试试这个。”沈知意将一捆绿色绣线递过去,指着书签的荷叶部分,“用滚针绣勾勒边缘,能做到吗?”

林小满眼睛一亮,指尖微微颤抖着接过绣线。她的动作算不上娴熟,却异常稳当,针脚虽略显稚嫩,却精准地沿着画好的轮廓游走。沈知意心中暗喜,这孩子的天赋比前世她发现时还要出众,只是缺了系统的指导和机会。

“这里可以再松一点,滚针要像水流过布料才自然。”沈知意从旁指点,亲手示范如何调整腕力,“你看,丝线要贴着面料走,针距均匀但不必刻意追求一致,手工的温度就藏在这些细微的差别里。”

林小满学得极快,短短半天就掌握了要领。当她绣完第一片荷叶时,脸颊涨得通红,眼里满是成就感:“沈姐,这样可以吗?”

沈知意拿起书签端详,荷叶边缘的曲线流畅自然,绿色绣线过渡柔和,比预期还要好。她笑着点头:“非常好。小满,我给你开月薪三千,包吃住,以后跟着我学绣艺,怎么样?”

林小满猛地抬头,以为自己听错了。三千块是她打零工三个月都赚不到的钱,还能学正经的苏绣技艺。她用力点头,眼泪差点掉下来:“我一定好好学!绝不辜负你!”

接下来的日子,老绣房里充满了针线穿梭的细微声响。沈知意负责最关键的盘金绣部分,金线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,每一次盘绕都恰到好处;林小满则承担基础绣制,进步快得惊人,针脚日渐细密精致。两人分工协作,第一批荷韵书签很快初见雏形。

这天傍晚,林小满突然指着沈知意的绣线问:“沈姐,你这金线怎么和我平时用的不一样?特别亮还不容易断。”

“这是老绣线,用桑蚕丝裹着真金箔做的。”沈知意拿起木匣里的线团,“你看这色泽,普通化纤线根本仿不出来。手工绣品的价值,既在手艺,也在用料。”她顿了顿,又道,“以后我教你辨线、劈丝,这些都是苏绣的基本功。”

林小满用力记下,低头继续手中的活计,心里早已把沈知意当成了救命恩人。她不知道,自己眼中的“恩人”,此刻正看着她的背影,庆幸今生终于没有错过这颗璞玉。

距离交货期还有十天,所有书签已基本完成。沈知意正和林小满做最后的整理,手机突然响了,是博物馆负责文创的王主任,语气带着几分急切:“沈**,你现在方便来一趟吗?有人反映你的书签不是手工绣的,是机器代工的。”

沈知意心中冷笑,不用想也知道是沈雨薇搞的鬼。她安抚好林小满,带上几枚成品和不同阶段的半成品,立刻赶往博物馆。

会议室里,沈雨薇正站在一群工作人员中间,说得绘声绘色:“我姐姐根本没学过几天苏绣,怎么可能做出这么多手工书签?肯定是找工厂用机器绣的,这是欺骗消费者!”她身边的中年男人还拿出几张照片,“你们看,这些针脚多整齐,分明就是机绣的特征。”

沈知意推门而入,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:“王主任,所谓的‘证据’,能让我看看吗?”

沈雨薇见她来了,立刻露出委屈的表情:“姐姐,你怎么能这么做?非遗文创是要讲诚信的!”

“诚信?”沈知意拿起桌上的照片,嘴角勾起一抹嘲讽,“你连手工绣和机绣都分不清楚,也好意思谈诚信?”

她将带来的成品放在桌上,又拿出一枚只绣了一半的书签:“大家看,手工苏绣的丝线是桑蚕丝做的,自带自然光泽,在光下能看到细小的绒毛;而机绣用的化纤线又硬又滑,毫无光泽可言。”

说着,她翻开书签的背面:“手工绣的背面针脚连线很少,每一针都有明确的走向;机绣为了固定图案,背面全是密密麻麻的连线,这是最明显的区别。”

在场的人纷纷凑近查看,果然如沈知意所说,她的书签背面干净整洁,而沈雨薇带来的“对比样品”背面则杂乱不堪。王主任拿起一枚书签,指尖抚过金线绣成的叶脉:“这盘金绣的纹路有明显的手工盘绕痕迹,机器根本做不出这种层次感。”

沈知意又补充道:“我这里还有绣制过程中换下来的线轴、不同阶段的半成品,甚至可以当场演示针法。沈雨薇,你说我是机绣,那你倒是说说,苏绣的滚针和切针有什么区别?”

沈雨薇脸色惨白,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——她连基本的针法名称都记不全。之前为了造谣,她特意找机绣厂做了样品,却没想到漏洞百出。

“看来是场误会。”王主任脸色沉了下来,对沈雨薇的态度明显冷淡,“沈**,我们博物馆注重的是真正的非遗技艺,不是无凭无据的揣测。”

沈知意收拾好东西,经过沈雨薇身边时,低声道:“下次造谣前,先补补苏绣常识,免得闹笑话。”

走出博物馆,阳光正好。沈知意拿出手机给林小满报平安,电话那头传来小姑娘雀跃的声音:“沈姐,我就知道你一定能解决!”

挂了电话,沈知意嘴角的笑意更深。这场风波不仅没影响订单,反而让博物馆更认可她的技艺,这倒是意料之外的收获。

荷韵书签按时交付的那天,王主任亲自验收,看着整齐排列在礼盒中的书签,忍不住连连称赞:“每一枚都精致得像艺术品,比样品还要好!”他当场结清了三万元货款,还递来一张名片,“沈**,我们下次的文创项目还想和你合作,有想法随时找我。”

拿着沉甸甸的银行卡,沈知意和林小满在绣房里激动地相拥。这是她们一起赚到的第一桶金,是对她们手艺的最好认可。

“沈姐,我们终于成功了!”林小满眼眶通红,声音哽咽,“我妈的医药费有着落了,我还能继续学绣艺!”

沈知意拍着她的肩膀,眼中满是欣慰:“这只是开始。我们先用这笔钱把绣房改造一下,再添几台绣架,以后还要招更多喜欢苏绣的人。”

接下来的几天,两人忙着改造绣房。她们刷白了墙壁,新添了四张绣架,靠窗的位置做了采光极好的工作台,还特意隔出一间储物间存放面料和绣线。改造后的绣房焕然一新,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来,落在崭新的绣架上,充满了生机。

沈知意给林小满预支了一个月工资,让她给母亲治病。看着小姑娘感激的背影,沈知意翻开母亲的笔记,目光落在其中一页——上面写着“传艺育人,方得长久”。她知道,要让苏绣真正走进大众,光靠她们两个人远远不够,培养更多的绣娘是必经之路。

这天下午,沈知意正在研究新的文创设计,门外突然传来敲门声。打开门,竟然是沈家的佣人,手里拎着几个礼盒。

“沈**,这是先生和夫人让我送来的,说之前误会了你,想请你回家吃饭。”佣人语气恭敬,和上次判若两人。

沈知意不用想也知道,沈家是听说她赚了钱,又想把她拉回去利用。她冷笑一声:“回去告诉沈建明和赵文君,我和沈家早已两清,这些东西我不需要。”

佣人还想再说什么,沈知意直接关上了门。林小满从里屋走出来,有些担忧地问:“沈姐,他们会不会再来找麻烦?”

“不怕。”沈知意眼神坚定,“我们靠手艺吃饭,行得正坐得端,他们翻不起什么浪。”她拿起桌上的设计草图,“小满,你看这个,把苏绣和手机壳结合怎么样?现在年轻人都喜欢个性化的配件,市场肯定不错。”

林小满凑过去一看,草图上的手机壳边缘用细密的打籽绣装饰,背面绣着小巧的梅花图案,精致又时尚。她眼睛一亮:“太好看了!我肯定会买!”

沈知意笑着点头,心中已有了清晰的规划。第一桶金只是起点,她要做的,是让苏绣融入现代生活,让这门古老的技艺真正焕发新生。

沈知意的手机壳设计方案很快成型,她决定先做出样品试水。为了让设计更贴合市场需求,也为了获得更权威的认可,她想到了一个人——孟清砚。

孟清砚是退休的非遗保护专家,前世沈知意直到事业稍有起色才有幸结识她,那时孟老已重病缠身,没能给予太多帮助。今生,沈知意想提前向这位前辈请教,或许能少走很多弯路。

打听清楚孟老的住址后,沈知意特意准备了见面礼——一幅她连夜绣制的双面绣牡丹。她选用了8丝的细绣线,花瓣用晕针绣出渐变的粉色,花蕊用打籽绣点缀,背面的图案与正面一模一样,栩栩如生。她还按照母亲笔记里的方法,给绣品配了紫光檀的框架,更显古朴典雅。

孟老家住在一个老式小区里,院子里种满了花草,透着宁静的气息。开门的是孟老的保姆,听闻来意后,将沈知意领进了客厅。

孟清砚正坐在窗边看书,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。她抬眼看向沈知意,目光锐利而温和:“你就是那个在博物馆做书签的沈知意?我听说过你。”

沈知意连忙上前,恭敬地递上绣品:“孟老,晚辈沈知意,冒昧打扰您。这是我的一点心意,希望您能指点一二。”

孟老放下书,仔细端详起那幅双面绣。她先是看了正面,又翻过来看背面,手指轻轻抚过绣面,眼神渐渐亮了起来:“这是你的手艺?”

“是晚辈绣的。”

“用的8丝劈线?晕针的过渡很自然,打籽也扎实。”孟老的语气带着几分赞许,“现在年轻人很少能沉下心来做这么精细的双面绣了。你师从何人?”

“我外婆是苏绣艺人,母亲也留下了不少技法笔记,我是跟着她们学的。”沈知意如实回答,又拿出手机壳的设计草图,“孟老,我想把苏绣和现代文创结合,做一些贴近生活的产品,比如这个手机壳,您觉得可行吗?”

孟老接过草图,认真看了起来,时不时点头:“想法很好。非遗不是束之高阁的展品,要走进生活才能活下来。你这个设计既保留了苏绣的特色,又符合年轻人的喜好,有新意。”

她顿了顿,又道:“不过有几个问题要注意。手机壳的面料要选耐磨的,绣线也要做防水处理;还有针法,尽量用简洁的滚针、切针,既省工又能保证效果。”

沈知意仔细记下孟老的建议,这些细节正是她没想到的。她又请教了关于非遗政策和文创市场的问题,孟老都耐心地一一解答,还提到市里正在扶持非遗工坊,或许能给她提供帮助。

临走时,孟老看着沈知意,语重心长地说:“你的手艺很好,有想法,也有韧劲。好好干,苏绣需要你这样的年轻人。”

沈知意心中暖流涌动,向孟老深深鞠了一躬:“谢谢您,孟老。我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。”

走出孟老家,沈知意的脚步格外轻快。不仅得到了前辈的指点,更获得了认可,这让她对未来的道路更加坚定。

按照孟清砚的指点,沈知意对手机壳的设计做了修改。她选用耐磨的真丝混纺面料,绣线换成了经过防水处理的专用丝线,针法也简化为更适合批量生产的滚针和打籽绣结合。很快,三个不同图案的手机壳样品就做出来了——梅花、兰草和荷花,每一款都精致小巧,别具韵味。

林小满将样品拍照发到网上,没想到第二天就收到了不少询问,有人直接问能不能定制。沈知意心中大喜,这说明她的方向是对的。

就在这时,孟清砚打来电话,声音带着笑意:“知意,告诉你个好消息。我向非遗保护中心推荐了你,他们审核了你的作品和计划,同意给你批一个非遗工坊的名额,还能提供免费的场地和部分启动资金!”

沈知意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,激动得声音都发颤:“真的吗?孟老,太谢谢您了!”

“这是你自己的实力换来的。”孟老笑着说,“下周一你去非遗中心办手续,有什么问题随时找我。”

挂了电话,沈知意立刻把好消息告诉了林小满。两个姑娘在绣房里又笑又跳,仿佛看到了光明的未来。

周一,沈知意如约来到非遗中心。负责对接的工作人员对她很是客气:“沈**,孟老对你评价很高,你的作品也确实体现了苏绣的精髓。工坊在文创园内,有一百多平,已经简单装修过了,你可以直接用。”

办理完手续后,沈知意迫不及待地去看场地。文创园里环境优美,工坊宽敞明亮,不仅有工作区,还有专门的展示区。站在空旷的房间里,沈知意仿佛看到了未来这里摆满绣架、挂满绣品的样子。

“沈姐,我们以后就在这里做绣品吗?”林小满跟着来看场地,眼里满是憧憬。

“是啊。”沈知意点头,“我们在这里不仅要做绣品,还要办体验课,让更多人了解苏绣,喜欢苏绣。”

接下来的日子,两人忙着布置工坊。她们把老绣房的绣架和设备搬过来,在展示区挂起外婆的旧绣品和她们自己的作品,还在墙上贴了苏绣针法的介绍。沈知意给工坊取名“知意绣坊”,寓意“知味匠心,意韵传承”。

开业那天,孟清砚特意赶来剪彩。看着焕然一新的工坊,孟老欣慰地说:“很好,有模有样。我已经帮你联系了几个文创展会,到时候可以带着作品去参展。”

沈知意感激不已:“孟老,您真是帮了我们太多了。”

“我只是不想看到好手艺被埋没。”孟老笑着说。

就在工坊热闹开业的时候,沈家别墅里却一片死寂。沈雨薇看着手机里“知意绣坊”开业的照片,气得把手机摔在地上:“凭什么?她凭什么能得到这么好的机会!”

赵文君也脸色难看:“早知道她这么有本事,当初就不该放她走。现在好了,她发达了,咱们想沾光都难。”

沈建明皱着眉,心里也有些后悔,但嘴上还是硬气:“急什么?她刚起步,以后有的是机会让她帮家里。”

他们不知道,此时的沈知意,早已不是那个可以任他们拿捏的软柿子。她站在工坊的展示区,看着自己的作品,眼神坚定。沈家和沈雨薇的阻挠,只会成为她前进路上的垫脚石。

》》》点击全文阅读《《《

发表评论 (已有0条评论)
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